日本的香菇工廠化栽培
日期:2022/9/16 8:28:34 標簽:日本的香菇工廠化栽培
日本香菇人工栽培始于 1700 年的日本香菇人工栽培,源于近 400 年前偶然從燒木炭的原木中發現有香菇長出。當初的香菇原木栽培被稱為“鉈目法”(類似中國砍花法),這是一種用柴刀在原木上坎出刀口,然后等孢子自然附著上去,任其自然接種生長的栽培方式,其中段木從接菌到菌絲成熟這個重要的環節只能完全依賴自然環境,因此出菇穩定性非常差。取代持續了 100 多年的“鉈目法”栽培的是 1942 年森喜作發明的純粹培養的“種駒法”,從而使日本的香菇產業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上世紀 80 年代初期以前,這種原木栽培為香菇種植之主流,那時的菌塊栽培簡直不足掛齒。但是原木栽培需要搬運沉重的段木,勞力負擔重,與菌塊栽培的其他菇類相比,出菇不穩定,公司難以穩步經營,后繼乏人。原木栽培在經歷了 20 年的發展后面臨設施的老朽化,從業人員的高齡化等問題,其后生產量急劇下降。現在,原木栽培的香菇主要做干菇,近 90%的鮮香菇生產量主要由菌塊栽培來實現。
1978 年日本制定了種苗法,并一直沿用至今。育種人的權利保護制度開始執行后,對香菇的品種改良研究日益活躍,菌塊栽培用品種的開發及栽培技術的研究也有長足發展,1985 年前后進行實用化規模的試驗栽培,菌塊栽培的香菇開始批量出貨到批發市場。菌塊香菇的生產量首次記載于統計資料上的是 1987 年的 4 000 噸,因其作業輕便,出菇穩定而得到好評,其后實現了快速增長。
1 日本香菇菌塊栽培概述
日本香菇的菌塊栽培方式大致可分為 2 種,一種是生產者(農家)購進廠家制造的菌塊來出菇的“分工作業(培養中心)方式”;另一種是生產者購買菌種廠的菌種,自己從制作菌塊一直做到出菇的“一貫方式”。
從香菇出菇方式上又可分為只在菌塊上面出菇的“上面栽培”法和菌塊整體出菇的“全面栽培”法 2 種。前者的優點是可以抑制香菇出菇的數量,從而提高單菇品質,缺點是要花較長時間才能達到預定的產量;而后者可在短期內達到高產。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錯過出菇操作的最佳時期,菇的質量就會下降。
香菇栽培周期長,國土狹長的日本各地的種植方式又不盡相同,雖然利用已有的閑置設施或新建菌塊栽培專用設施進行周年生產已有所普及,但是與金針菇那樣的完全周年化、工廠化設施栽培相比,還存在很多技術難點,并未達到完全工廠化栽培的程度。日本的香菇菌塊栽培在育種方面和栽培技術方面還有很多亟待研究的課題。
2 香菇菌塊栽培中的技術難題
利用木屑進行香菇菌塊栽培是日本近年來快速普及的種植方法,與原木栽培相比具有周期短、出菇不受氣候影響等優點。但是日本市場對香菇規格和品質的要求很高,生產廠家需要生產高品質的香菇,其品種開發和栽培技術的研發不可或缺。香菇不同于其他菇類,它是在培養的延長線上形成“原基”,因而對原基數量的控制非常重要。培養時間過長,原基數量過多,出菇過多,導致菇蓋單薄、個頭小,商品價值低;相反,過早進行出菇操作,不僅使出菇數減少過多,還會出現畸形菇、不開傘菇。因此,欲收獲優質香菇的關鍵是要準確地判斷菌塊的成熟度。然而,香菇的成熟度的判斷非常困難,現在日本的“上面栽培”方式中采用調高培養后半期的溫度至 27~28 ℃的方法來調整原基數量,但在“全面栽培”方式中現蕾過多的依然只能靠人工疏蕾來調節。因此在管理的難度和人力耗費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為解決這些難題,需要開發出獨家技術來準確地判斷菌塊的成熟度。日本香菇菌塊栽培中在育種方面需要培育出即使培養過熟也不會出菇過多的品種,在栽培技術方面需要開發能更加節省人力的自動化技術。
3 香菇工廠化栽培技術
工廠化栽培的必要條件就是“一定量”的菇在“一定時期”內“一齊出菇”。為此,品種的選定比什么都重要,即要選用培養周期在 90 天以內,性能穩定的品種。研究證明,食用菌菌種在試管重復繼代培養后會產生“劣化”癥狀,品種特性無法得到穩定維持。為此,對栽培周期要求嚴格的工廠化栽培中,一定要選用那些能長期維持開發之初的栽培特性的菌種。
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成功的 4 大秘訣:
①雜菌損耗率低,②短期高產,③防止連作障礙,④菌種性能穩定。以下按各工藝程序作具體說明。
3.1 培養基調制
使用較粗的楢木等闊葉林木屑(粗 1~5 毫米),木屑太細時應添加 40%~50%木片(粗 3~5 毫米)。營養源濕重比為麩皮︰米糠︰增收劑=3︰1︰1,添加量為培養基總重量的 10%。含水率需調整到 61%~63%。
3.2 裝袋
使用專用的耐熱菌袋(帶過濾膜袋)栽培,袋大小為 50 微米×95/185 毫米×360 毫米;裝料量為1.0~1.5 千克(短期栽培,不需要大型菌塊)。按壓成直徑 130 毫米、高 150 毫米的圓柱形,培養基中間打一個直徑 15~20 毫米的孔。菌塊大小為直徑 120 毫米,高 150 毫米,重 1.3 千克。裝袋好后上扣菌筐封口,等待殺菌。
3.3 殺菌
3.3 殺菌
常壓殺菌:培養基內溫度達到 98 ℃以上后保持4 小時。高壓殺菌:培養基內溫度達到 120 ℃后保持 60 分鐘(有效殺菌時間)。如果以殺菌鍋的溫度為標準,則為鍋內溫度達到 120 ℃后保持 120 分鐘,菌塊的重量為 1.3 千克。
3.4 冷卻
3.4 冷卻
一定要在凈化環境下讓培養基溫度降到 20 ℃以下。常壓殺菌時要特別注意出鍋后須急冷,以防空氣倒吸引起污染。
3.5 接種
種菌的接種量:1 個 1.3 千克菌塊約接 15 毫升左右,1 100 毫升菌種瓶約可接 70 個菌塊。接種結束后立即用封口機封口。接種作業要徹底無菌操作,動作干凈利索(圖 6)。
3.6 培養管理
培養溫度設定在 20~23 ℃,香菇菌絲在低溫下生長較慢,所以培養溫度不要低于 16 ℃,空氣相對濕度在 65%~75%,CO2濃度在 3 000 毫克/立方米以下。光照管理,初期培養 30~40 天盡量在黑暗狀態下管理(除檢查外不需要照明);其后白天給予 100~300 勒克斯光照,夜間關燈。在使用隔熱材料的空調設施中通過有壓換氣扇充分進行通風換氣。要注意不要對剛接完種(培養初期)的菌塊吹強風。1.3 千克菌塊,擺放數量約每平方米 120 個。
3.7 熟成管理
溫度升至 23 ℃繼續進行培養管理。濕度保持在 65%~75%,CO2濃度在 3 000 毫克/立方米以下。光照度為 100~500 勒克斯。為促進變色只白天開燈。短期集中出菇型的品種,熟成期間的管理要利于出芽。熟成管理時間為 50~70 天,加上初期培養,共計 90~100 天。菌塊栽培的香菇在培養管理期間就形成原基,要規避在過熟或未熟狀態下出菇。因此,開發出準確判斷菌塊成熟度的獨家技術是菌塊栽培成功的關鍵。
3.8 出菇操作
破袋:將菌塊完全從袋中取出,讓香菇在菌塊各面出菇。將破袋后的菌塊上下倒放,底部朝上等距離擺放于 7 層固定出菇架上,每平方米約擺放 60 個菌塊。出菇操作后至現蕾前分早晚人工灑水 2 次。
3.9 生育管理
在空調設施中栽培,要重視栽培周期,溫度一般設定在 15~20 ℃的范圍;濕度在 70%~80%稍干的狀態(香菇開始生育后停止噴水)。在低于10 ℃的低溫下,傘色會變黑,所以不要一直在低
溫下出菇。CO2濃度在 1 500 毫克/立方米以下,光照強度 500~1 000 勒克斯,只在白天開燈照明。
3.10 采收包裝
在香菇菌膜未破的狀態(日本規格)下連著菇柄采收。采收時注意盡量不要傷及菌塊,也不要把菇柄留在菌塊上。總產量約以菌塊重量的 30%來估算。中間養菌 1 次,采 2 茬后全部結束。依管理溫度不同,采收時間有差別,多為 6~10 天。采后的香菇進入包裝生產線進行包裝、待售。

3.11 休養管理
采收結束后要進行下一茬香菇的催蕾育菇管理,所以要給予一個為期 20~30 天的養菌期,使之形成原基。溫度控制在 20~23 ℃。濕度管理在 60%~90%,每天噴水 2 次,每次 20 分鐘左右。養菌時噴水注意不要讓菌塊吸水過多,調整噴水量以控制噴水結束時的菌塊重量不超過裝袋時重量的80%。CO2濃度在 2 000 毫克/立方米以下。光照度 50~300 勒克斯,只在白天開燈。養菌結束后,將菌塊浸入到 15~16 ℃水中,20~22 小時后取出進行第 2 茬出菇管理。第 2 茬出菇結束后,立即將菌塊從出菇房中移出,廢棄。出菇次數越多越容易受病菌感染。所以在室內采完 2茬后就應全部結束,通過加快年周轉率來保證產量。2 茬以后的菌塊如果繼續出菇,除了夏季高溫期外,可在露天栽培管理,盡量不要放在出菇房內出菇。
4 結束語
香菇的菌塊栽培中一批菌塊可以采收很長時期。但是工廠化栽培中,要重復使用同一設施,很容易因病菌而帶來連作障礙,因此須盡可能地短期收完結束。雖然無法做到像金針菇那樣只采 1 茬就結束,但中間設置養菌期,采收 2 茬 40 天內結束是非常必要的。同時開發既能維持高品質,又能短期集中出菇的品種是關鍵。短期采收結束,有利于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從而保證收獲沒有農藥殘留的安全的香菇。和其他食用菌一樣,工廠化栽培的最大魅力就在于穩定收獲可安全食用的食用菌。為實現更高程度的機械化,也還需要大力開發在瓶中培養好后挖出培養基,轉裝成大型菌塊“二段培養”的新型栽培方式。
香菇工廠 香菇栽培 2022/9/16 8:28:34
下一條: 蔬菜種植技術:有機生態型蔬菜無土栽培技術! | 上一條: 葡萄如何進行無土栽培?葡萄無土栽培技術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