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在無土栽培中需要注意什么?
在現代農業技術的飛速發展中,無土栽培作為一種高效、環保的作物種植方式,正逐步成為農業領域的一大亮點。它擺脫了傳統土壤栽培對土地資源的依賴,通過人工配制的營養液為植物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的一切營養元素,極大地提高了作物產量與品質,并有效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然而,盡管無土栽培具有諸多優勢,但在種植過程中,特別是對于蔬菜這一高需求、高頻次的消費作物而言,仍需細致入微的管理與精準的調控。本文旨在深入探討蔬菜在無土栽培中所需注意的關鍵要素有哪些。
1.培育無病壯苗,包括選種和育苗兩個環節。
(1)選種:要選擇適合生產及具有市場前景的品種為好。
(2)育苗:營養塊育苗是近兩年來推廣的一項較為先進的育苗技術。先將種子在55℃溫水中浸泡15分鐘,邊浸泡邊攪拌,當水溫降至30℃左右后再浸泡4-6小時,然后播種;將處理后的種子放入營養塊凹槽中,上撒一層經消毒后的細沙,播后管理只須保持營養塊水分充足,定植前停水煉苗。營養塊育苗應適時定植,一般一個月左右的苗齡,只要根系布滿營養塊,白尖嫩根稍外露,就要及時帶基移栽,防止根系老化。
2.合理稀植。作物定植前一天將基質澆透,選擇生長健壯、大小均勻一致的秧苗進行移栽,西紅柿、彩椒、尖椒密度為小行距28厘米,大行距112厘米,株距43厘米,每畝2000株,茄子小行距28厘米,大行距112厘米,株距50厘米,畝1900株,采用雙行錯位定植法,秧苗連同營養塊一同栽植,栽植時營養塊與栽培槽基質畦面相平即可。
3.控制澆水。定植前一天將基質澆透,定植后澆一次定植水,5~7天后,視基質情況每天1次或2次灌溉,當植株開始開花坐果后,每1天澆1次水;每次澆15-20分鐘,夏天氣溫較高時,一天2次澆水,上午9-10點,下午5點左右增加一次澆水,并可延長灌溉時間,以后視天氣情況、基質情況、植株狀況靈活掌握。一般陰天不澆水,冬季要控制水分供給的尺度。注意每3天檢查一次基質水分狀況,保持基質相對含水量65%-80%。
4.科學施肥。
(1)混合基質時每立方米摻入有機無土栽培專用肥1-2千克作為基肥。
(2)為保證作物在整個生育期內處于最佳供肥環境,養分供應采用少量多次、分期施用的辦法。定植20天后開始用沼液第一次追肥,取自正常產氣達30天以上的沼氣池內第二層液,苗期沼液與水的的比例為1:4,成株期及結果期與水按1:1比例配制,夏季每隔7天1次,冬季每隔10-15天1次,每株施肥液0.5千克。拉秧前一個月停止追肥。
5.植株調整、疏花疏果。因為無土栽培的植株生長旺盛,做好植株整形和打除老葉,增加通風透光是很重要的。如彩椒、西紅柿、茄子等高大作物都要吊蔓牽引枝條,西紅柿采用單桿、茄子采用雙桿、彩椒采用4桿整枝,上端用塑料線固定在鐵絲架上。此外,還要注意疏花疏果,及時去除主枝上弱小的不結果枝。
另外,雖然無土栽培可以避免連作障礙和土傳病害,但不等于沒有病害發生的危險,特別是當病菌侵入營養液的灌溉系統中,就會在設施內很快傳播開來。因此,要強調使用無病菌污染的水源、栽培基質和種苗。
綜上所述,蔬菜在無土栽培中的成功種植,通過以上無土栽培技術生產的各種蔬菜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還達到了綠色食品的標準。這些環節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無土栽培蔬菜高產優質的基石。
下一條: 黃瓜的無土栽培有哪些技術要點? | 上一條: 無土栽培基質物料資源的選擇與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