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食用菌白靈菇在西北地區的栽培
1 白靈菇的介紹
珍稀食用菌相比與普通食用菌而言,其特別之處在于其食用口感更好、數量相對而言稀少、培育程度較難,所以較為珍稀,并且市場需求極大的。但是針對于我們傳統技術的食用菌培育的過程中,珍稀食用菌主要指的是我們在經過人工培育人工培養的那種食用菌,培育難度較大。而經過我們人工培育培養所得到的珍稀食用菌,食用口感更好、具有獨特風味,并且營養價值高,具有生理、營養等功能,具有一定開發價值。白靈菇(Pleurotus ferrlae)又名白靈側耳、翅鮑菇,其菇體肉質細膩、肥大潔白、香味濃、口感好、營養豐富,主要在新疆荒漠戈壁里極少數阿魏灘上生長。據測定,白靈菇蛋白質含量約為14.8% ;含18 種氨基酸及多種礦質元素;營養價值極高,還具備抗癌價值[6]。這些珍稀食用菌還具備相應的藥用價值,可以通過將其制藥從而預防小兒佝僂病、老年人的各項心血管疾病、預防骨質疏松等等骨類疾病;并且針對于高血壓疾病等具有極佳的治療效果;同時還可以調節人的生理平衡,從而重點提高小孩和老人的抵抗力。白靈菇具有極大的市場需求量,不僅可以作為新鮮菇類的銷售,并且還可以經過加工之后制成菇類罐頭;并且還可以作為多種調味品的制作工藝中,還可以根據其營養價值從而制成營養保健品,飲料的添加劑等。具有極佳的市場前景和研發價值,是一種附加價值高的新型農產品。
2 白靈菇栽培管理技術
2.1 栽培季節
白靈菇是屬于一種可低溫培養栽培的珍稀食用菌,其子實體的形成階段需要通過較大的溫差加以刺激,從而使之成熟。因而在一些晝夜溫差比較大的城市地區,并且四季交替較為明顯,這樣一來的就可以得到最佳的培育方案。南方地區四季交替并不明顯,沒有十分清晰地季節變化,同時氣候較為溫和。晝夜溫差較小,多處于暖季中,冷季的時間相對而言較少。在無冷庫情況下,最好選擇在南方的冬季開展白靈菇的培育工作。使其長出菇類的最適合時間,控制在12 月到來年2 月這段時間內。而華北以及中原地區由于其具備較大的晝夜溫差,同時四季劃分十分明顯,因而其實長出菇類最適合時間應當控制在12 月到來年的4 月。而東北地區所擁有的晝夜溫差極大,具有十分長的寒冷季節,因而最適合出菇的時間可以從12 月適當的延長到來年的5 月。而西北地區相比于我國所有地區而言,其十分寒冷干燥,是最適合生長白靈菇的地區,同時也擁有最適合的時期。因而其出菇時間是最長的,可以從10 月一直到來年的6 月,歷時9 個月。
2.2 生長條件
相比于其他普通的側耳品種來說,白靈菇外觀更加的潔白美觀,肉感更加細膩,具有極佳的抗雜交能力;子實體一般是單生或叢生,菌蓋延長茂密,質感細膩脆嫩、條順直、上方具有白色的褶皺。當整個白靈菇成熟的時候,菌蓋呈現向內卷起狀態,因而便于運輸和保存,可以進行遠距離的銷售。白靈菇屬于一種中低溫菌類,在3℃ ~32℃菌絲體均能生長;在5℃以下白靈菇菌絲基本處于休眠狀態,菌絲在32℃以上停止生長,溫度在24℃ ~27℃時最適宜。適合白靈菇生長的pH 值為5.0~7.5。出菇溫度為3℃ ~26℃,在溫度為12℃ ~22℃時,質量最好,生長速度最快。就抗干旱能力而言,白靈菇較其他食用菌要強。菌絲長滿袋后,在溫度25℃以上易有厚菌皮形成。菌絲體生長在黑暗條件下進行,無需要光照。在子實體分化和生長時,需要有一定散射光,子實體在弱光、直射光中均不宜形成。在生長階段和子實體生長階段,白靈菇菌絲均需要新鮮空氣,屬于好氣性菌類。在供氧正常情況下,菌絲潔白、粗壯,反之稀疏、纖細、不生長。在子實體生長時期,通氣不良會造成其不形成或生長緩慢。在pH 值為7 則屬于中性,高于7 則為堿性,低于7 則為酸性,菌絲細胞內酸的活性會受到pH 值的影響,pH 值會影響營養元素吸收能力及細胞膜滲透性。
3 白靈菇栽培期試驗研究
3.1 白靈菇栽培季節安排
安排恰當的栽培季節,這對白靈菇出菇有重要影響。本研究在陜西楊凌進行白靈菇栽培季節的試驗研究。試驗在西安市楊凌區農林局進行。供試白靈菇菌種天山2 號來自新疆天山食用菌研究所,PNKW-6 引自武漢新宇食用菌研究所。培育母種白靈菇所使用的培養基所選用的是加富PDA 培養基;原種培養基的配方比例為1% 的石膏粉、10% 的木屑粉塵,剩下的全為麥粒。分別分成3 次進行接種,接種時間為10 月15 日、11 月8 日、11 月27 日。
當我們把培養基原料按照相應的比例混合后就可以進行拌料操作,后將其堆積發酵7 d~10 d 后進行裝袋,袋子規格為17 cm×36 cm 的聚乙烯塑料袋子。此規格下的塑料袋每袋可以裝原料約為800 g ;裝袋后進行常壓滅菌操作,待其冷卻后放置在無菌環境下兩頭接種。將其接種后可轉移至22℃ ~26℃的溫度環境下進行常規培養操作。由于是分成了3 個批次進行培育,因而我們可以把前兩批于12 月1 日轉移到塑料蘑菇棚內部進行后續培育,剩下的一批則在12月23 日進行轉移。把轉移到菇棚內部已完成接種的菇類按隨機方式進行排列。排列可以重復3 次,每次10 袋,并使用常規的培育手段進行培育管理,觀察其出菇時間和狀態。根據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伴隨著白靈菇的接種日期的延后,其出菇時間、成熟時間和產菇期也出現了延后現象,但是從接種到出菇的時間相比于正常狀態下略有減少;可是伴隨著接種的時間延后,白靈菇天山2 號的產菇量和生物轉化效率出現先下降再上升的趨勢,而武漢新宇PNKW-6 無論是產菇量還是生物轉化效率均是呈現下降趨勢。綜上分析,我們得出當白靈菇天山2 號和武漢新宇PNKW-6 在9 月中旬到10 月上旬這個時間段進行接種后,就可以趕在3 月上旬的時候采摘收獲菇類。
3.2 白靈菇培養料配方試驗
白靈菇培養料對其菌絲生長情況和產量有直接影響。本文根據實際,采用當地玉米芯、棉籽殼資源進行白靈菇培養料的配制,共有3 種培養料配方。
10 月26 日依次進行拌料、4 h 堆悶、裝袋、滅菌。采用一頭加套環無棉蓋體的折角袋,配方A、配方B、配方C 每袋裝料折干重分別為405 g、355 g、365 g。3 天后將袋冷低于30.5℃,在無菌條件下進行一頭接種;并將其放置在溫度為22.5℃ ~26.5℃的培養室內進行養殖菌種的操作。等到38 d 之后再將其轉移到塑料蘑菇鵬內,從而進行出菇培育。每次可以選擇33 個包裝外觀完好無破損的菌袋進行隨機排列處理;排列可以重復3 次,每次11 袋;并使用常規的培育手段進行培育管理,使其出菇開口在袋子上部。另外選擇使用配方A 的21 個菌袋,同樣菌袋外包裝完好無破損,經過培育41 d 之后就可以采用脫袋措施。而后覆蓋土壤使其出菇,使其隨機排列,排列可以重復3 次,每次7 袋。
3.2.1 白靈菇菌絲生長情況及生育期
表4 為白靈菇菌絲生長狀況及生育期情況。,在菌絲長速方面,配方A 和配方C 長速相同,且兩者均高于配方B ;配方A 的菌絲整齊度為前端齊,表現最好,配方B 和配方C 均表現為前端不齊;配方A 的菌絲濃密度為淡、白,表現最好,其次為配方B 和配方C ;配方B 的覆面期最早,其次為配方C 和配方A ;配方A 的滿袋期相比而言是最早的,其次是配方C 和配方B。
3.2.2 各處理產量情況
表5 為白靈菇各處理子實體產量情況,在袋裝的出菇方式中,按照其產菇產量由高到低的順序進行排列,其中個處理單袋的生物學轉化率、平均產量均分別為配方A、配方B、配方C,出菇全部為一潮。處理配方A 的覆土則是兩潮出菇,單袋生物學轉化率99.5%,平均產量為396g,在全部處理中最高,第一潮菇為87%。因此,白靈菇栽培主料為棉籽殼時具有最高產量,且能顯著提高覆土出菇產量。
3.3 白靈菇不同品種的比較
白靈菇菌株名稱較多,為篩選出適宜西北地區園林栽培推廣的優質品種,避免因選擇的菌種不合適造成損失,本研究共選出4 種菌株,在2017 年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4 個供試菌株分別為武漢新宇食用菌研究所的PNKW-6、山東省壽光市食用菌研究所的白玉1 號、新疆天山食用菌研究所的新疆3 號、山東省科學食用菌研究所的白靈5 號。
10 月20 日常規拌料發酵,4 d 后采用折角袋進行裝袋,每袋裝料805 g ;常壓滅菌,一端加套環。冷卻8 d 后進行一頭接種,每品種接種33 袋;22℃ ~26℃培養。48 d 后移入出菇棚,每品種選24袋完好菌袋,隨機排列,重復3 次,每次重復12 袋。53 d 后去套環松口,管理按照常規出菇進行。
3.3.1 不同品種菌絲生長情況及生育期
在不同品種的白靈菇中,母種白靈5 號菌絲長速最快,其次為白玉1 號、武漢新宇PNKW-6、新疆3 號;白靈5 號的生育期其覆滿土面所用時間最短,第二為白玉1 號,武漢新宇PNKW-6 和新疆3 號擁有相同的覆滿土時間,同時其他所有的時間均是一致的。新疆3 號的采收期最早,其次為武漢新宇PNKW-6、白靈5 號,兩者具有相同的采收期,最后為白玉1 號。
3.3.2 不同品種白靈菇的產量及生物學效率
從高到低,子實體產量依次為白靈5號、新疆3 號、武漢新宇PNKW-6、白玉1 號;單袋平均產量99 g~173 g,生物學轉化率26.5%~45.2%。其中出菇較整齊的為白靈5 號、武漢新宇PNKW-6、新疆3 號;3 月16 日~31 日采收占62.5%以上。從菌絲生長情況、產量、生育期方面看,選用品種為新疆3 號、白靈5 號、武漢新宇PNKW-6。
3.4 不同出菇方式
白靈菇在其發菌方法、培養基配方和出菇環境等等僅處于一致的條件之下,選擇不同的出菇方式,也會對其產生極大的影響。影響面可包含白靈菇的子實體采收時間、出菇時間、產量、形狀、生物學效率等。通過大量的試驗和研究資料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現如今最適合白靈菇所使用的出菇方式,為中間環線脫袋墻式泥垛雙向出菇方式。
3.5 生長調節劑對白靈菇菌絲生長影響
在食用菌栽培中,一開始使用生長調節劑,增產作用明顯。對白靈菇菌絲體而言,生長調節劑的影響是使大量的增加白靈菇菌體內細胞外部可溶性蛋白分泌物的含量,并且提高該細胞酶活性,從而使其所長出的菌絲更容易利用,從而使菌絲體生長得到促進。在 2,4- 二氯苯氧乙酸(2,4-D)、萘乙酸( 鈉)(NAA)、吲哚丁酸(IBA)、赤霉素(GA)、6- 芐氨基腺嘌呤(6-BA)、氯吡脲(KT-30)等生長調節劑中,對白靈菇菌絲生長有明顯促進作用有
IBA、NAA、2,4-D,且能使菌絲生長更濃密、更健壯。生長調節劑不同,白靈菇菌絲的生長作用并不相同,有的可以使菌絲飛速生長,有的則是抑制其生長,更有對其并無顯著作用。
4 白靈菇園林仿生態栽培管理
4.1 園林仿生態菌棒的擺放
脫去菌絲體成熟的菌袋塑料袋,豎立或橫臥排列,菌棒間距為5.5 cm 左右,用土將菌棒填實;并在其上覆蓋林地土壤3 cm,并在土壤上再覆蓋一層樹葉,厚度為2 cm;同時用水灌溉至土坑內全部濕潤。通常情況下,秋季播種具有較長的出菇期,出菇可延續到12 月中旬、下旬,若秋季為出完菇,則到第二年4 月初出菇仍會繼續。
4.2 園林仿生態白靈菇出菇管理
在園林地仿生態出菇時,如遇極端天氣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可通過增加腐殖質厚度,使覆土材料保水性得到增加。可覆蓋樹葉等進行雨季防水,通過噴灑水對溫度和相對濕度等進行調節。可通過人為適度干預,提高園林仿生態栽培白靈菇生物轉化率。從而使白靈菇在自然條件下,子實體生長至成熟采摘。根據自然相對濕度及氣溫的變化,在子實體成長期間,適當進行少量噴水,噴水原則是少量噴、早晚噴。在這種條件、環境下,培養白靈菇子實體結構致密、菌肉肥厚、碩大潔白,同時在子實體上會有圖案清晰的花紋形成,具有獨特的口感。
4.3 園林仿生態白靈菇的采收加工
4.3.1 園林仿生態白靈菇的采收
在園林仿生態栽培條件下,白靈菇通常從播種到現蕾為11 d 左右,從現蕾到采收需22 d 左右,過晚或過早采收均會影響其商品價值。在采收前幾天,應停止對園林仿生態白靈菇的噴水。在白靈菇菌蓋呈手掌狀、充分展開、邊緣向下,質量在252 g~505g 時進行采收。采收時雙手將子實體握住,將其旋轉擰下。
4.3.2 園林仿生態白靈菇的加工
園林仿生態栽培的白靈菇,若鮮銷,可采用常用包裝,外包裝為凈重5 kg 泡沫箱,內包裝為吸水紙,每個菇用吸水紙1 塊~2 塊。在采收鮮菇后,將其放到1℃ ~2℃的保鮮庫內進行預冷。在菇體溫度為2℃時,將菌柄或老化菌根削去,在包裝加工后發運。一級貨質量標準為:菇體無斑點、潔白、無雜質、菌蓋邊緣無破碎、菌蓋上部有彈性、且無向上翻卷。
5 結語
本文首先通過試驗,對珍稀食用菌白靈菇園林的栽培季節、培養料配方、生長情況及生育期及菌種品種進行了研究,然后對白靈菇在園林花卉栽培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在西北地區,白靈菇天山2 號,武漢新宇PNKW-6 于9 月中旬至10 月上旬接種,采菇可趕在3 月上旬前,對于白靈菇的培育過程中配方選擇A,也就是以棉籽殼為絕大部分原材料,所占比例為81%、麩皮13%、玉米面4%、生石灰粉末以及生石膏粉均為1%。
2)從菌絲生長情況、產量、生育期方面看,選用品種為新疆3 號、白靈5 號、武漢新宇PNKW-6。
3)在園林仿生態菌棒的擺放時,豎立或橫臥排列,菌棒間距為5.5 cm 左右;在出菇管理時,根據自然相對濕度及氣溫的變化,在子實體成長期間,適當進行少量噴水,噴水原則是少量噴、早晚噴。在白靈菇菌蓋呈手掌狀、充分展開、邊緣向下,質量在252 g~505 g 時進行采收。
下一條: 蔬菜種植技術:有機生態型蔬菜無土栽培技術! | 上一條: 日本的香菇工廠化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