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溫室番茄無土栽培根際 EC 與 pH調控
智能玻璃溫室番茄無土栽培模式下,良好的根際EC 與 pH 控制是實現番茄高產的必要條件。本文以番茄為種植對象,總結其不同階段合適的根際 EC 與 pH 范圍以及出現異常時對應的調控技術措施,為傳統玻璃溫室實際種植生產提供參考意見。
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目前已運營連棟玻璃智能溫室的種植面積達到了630 hm2 ,且仍處于不斷擴大中。玻璃溫室集多種設施設備為一體,為植株生長創造了合適的生長環境,良好的環境控制、精確化的水肥灌溉、正確的農事操 作與植保防治是實現番茄高產優質的四大主要因素。就精確化的灌溉而言,其目的是維持合適的根際 EC、pH、基質含水量以及根際離子濃度,良好的根際EC 與 pH 滿足了根系的發育以及對水肥的吸收,而水肥的吸收是維持植株生長與光合作用、蒸騰作用等各類代謝行為的必要前提, 因此,維持良好的根際環境是實現作物高產必要條件。
植株根際EC 與 pH 的失控會對根系 - 植株水平衡、根系發育、根系 - 肥料吸收有效性 - 植株缺素、根系離子濃度 - 肥料吸收 - 植株缺素等方面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玻璃溫室番茄種植生產采用無土栽培方式,水與肥融合后,通過滴 箭的形式,實現水與肥的一體化給予,其灌溉進液的EC、pH、頻率、配方、回液多少、灌溉起始時間都會直接影響根際EC 與 pH。本文將總結番茄種植各階段合適的根際 EC 與 pH,并就根際EC 與pH 異常進行原因分析與補救措施總結,為傳統玻璃溫室實際生產工作提供借鑒與技術參考。
番茄各生長階段合適的根際 EC 與 pH
根際EC主要體現為根際主要元素的離子濃度,經驗化的計算公式為陰離子與陽離子電荷之和除以 20,該值越高代表根際 EC 越高。合適的根際EC將為根系提供合適的、均勻的元素離子濃度。
一般而言,其值偏低(根際 EC<2.0 mS/cm),由于根細胞膨壓,會導致根系吸水量多余需求量,導致植株體內自由水偏多,多余的自由水用于葉片吐水、細胞伸長 - 植株徒長;其值偏高(冬季根際 EC>8~10 mS/cm,夏季根際 EC>5~7 mS/cm),隨著根際EC增加,根系對水的吸收量不足,導致植株缺水脅迫,嚴重時會植株萎焉(圖 1),同時葉片與果實對水爭奪會導致果實含水量下降,影響產量與果實品質。適 度提高根際EC,提高 0~2 mS/cm 時,對于果實可溶性糖濃度 / 可溶性固形物的提高,植株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平衡的調整均有較好的調控效果,因此追求品質的櫻桃番茄種植者常采用較高的根際EC。研究發現,嫁接黃瓜在微咸水灌溉(營養液中額外添加 3 g/L 的NaCl: MgSO4: CaSO4 比例為 2:2:1 的自制微咸水)情況下,其果實可溶性糖顯著高于對照。荷蘭‘Honey’小櫻桃番茄,其種植的特點是在整個產季均維持較高的根際EC(8~10 mS/cm),果實含糖量高,但成品果產量相對較低(5 kg/ m2)。
根際pH(無單位)主要指根際溶液酸堿度,其主要影響各個元素離子在水中的沉淀與溶解,進而影響各離子被根系吸收的有效性,針對于大部分元素離子,其合適的pH范圍在 5.5~6.5,能保證各個離子均可正常被根系吸收。因此番茄種植過程中,應始終維持根際pH 在5.5~6.5。表1中給出了大果型番茄其不同生長階段的根際 EC 與 pH 控制范圍,對于櫻桃番茄等追求品質的小果型番茄,其不同階段的根際 EC 同比大果型番茄要高 0~1 mS/cm,但均按照相同的趨勢調整。
番茄根際 EC 的異常原因與調整措施
根際 EC 指的是根系周圍營養液的 EC,在荷蘭番茄巖棉種植,種植者會用注射器從巖棉中吸取營養液檢測,其結果更具有代表性。日常情況下,回液 EC 與根際 EC 比較接近,因此在國內常以樣本點回液 EC 作為根際EC。根際EC日變化一般在日出后升高,在灌溉高峰期開始下降并維持穩定,與灌溉結束后緩慢上升,如圖 2 所示。
回液 EC 偏高,主要的原因有回液率偏低、 進液 EC 偏高、灌溉結束偏晚。當日灌溉量偏少,表現為回液率偏低,回液的目的在于充分的沖洗基質,確保根際 EC、基質含水量、根際 離子濃度處于正常范圍,回液率偏低,且根系 對水的吸收比例高于對元素離子的吸收,進而 表現為 EC 的升高;進液 EC 偏高,直接導致回液 EC 偏高,經驗法則,回液 EC高于進液 EC 0.5~1.5 mS/cm;當日末次灌溉結束時間偏早,且結束灌溉后光照強度仍偏高(300~450 W/m2 ),由于輻射驅動植株蒸騰,導致根系對水的吸收持續進行,基質含水量降低,離子濃度提高,進而根際 EC 升高。當根際EC 偏高,且輻射強度較高、 濕度低時,植株面臨著缺水脅迫,嚴重的表現為萎焉(圖 1 右)。
根際 EC 偏低,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回液率偏高、灌溉結束偏晚、進液EC 偏低,弱光高濕度會加劇問題的發生。回液率偏高會導致進液 EC 與回液EC 的無限接近。灌溉結束晚,尤其是連陰天,加之弱光高濕,植株蒸騰作用弱,對元素離子的吸收比例高于對水的吸收,基質含水量下降比例低于溶液中離子濃度的下降,會導致回液 EC 偏低。由于植株根毛細胞膨壓低于根際營養液水勢,導致根系吸收的水偏多,水平衡失衡,當蒸騰作用弱,植株會以吐水的形式排放(圖 1 左),如果夜間溫度偏高情況下,則會加劇植株徒長。
根際 EC 異常時的調整措施:①回液EC 較高時,首先應確保進液 EC 處于合理范圍,一般大果 型番茄夏季進液 EC 在 2.5~3.5 mS/cm,冬季進液 EC 在 3.5~4.0 mS/cm。其次,提高回液率,優先于中午高頻率灌溉階段提高單次灌溉量,并確保每次灌溉均有回液產生,回液率與輻射積累量呈正相關。夏季,當日灌溉結束時,當輻射強度仍大于 450 W/m2 ,且持續持續時間大于30 min以上,則應手動增加一次少量灌溉(50~100 mL/dripper),以基本不出現回液為佳。②回液率偏低時,其主要的原因回液率偏高、進液 EC 偏低、末次灌溉偏晚。針對于末次灌溉時間,一般末次灌溉結束時間在日落前 2~5 h 結束,陰天與冬季提前結束, 晴天與夏天延遲;控制回液率,按照室外輻射積累量進行調控,一般輻射積累量小于500 J/(cm2.d) 時回液率在10% 以內,500~1000 J/(cm2.d) 時回液率在10%~20%,依此類推。
通常理想狀況下進液 pH 在 5.5,回液 pH 在 5.5~6.5,影響根際 pH 的因素有配方、栽培基質、回液率、水質等因素。當根際pH 偏低時,嚴重時會燒根以及巖棉基質的溶解,如圖 3。當根際pH 偏高時,會導致植株對Mn2+、Fe 3+、 Mg2+、PO4 3- 吸收量降低進而導致缺素的發生,如根際高 pH 下導致的錳缺素,如圖 4。
在水質方面,雨水以及 RO 膜過濾水偏酸性,母液 pH 一般在 3~4,導致進液 pH 偏低,常用氫氧化鉀、碳酸氫鉀對進液 pH 進行調整。而井水、地下水因含有HCO3 -其偏堿性,常用硝酸、磷酸進行調節。進液 pH 的異常會直接影響回液 pH,因此合適的進液 pH 是調控基礎。栽培基質方面,椰糠基質定植后,其回液 pH 與進液 pH 相近,且由于該基質具有良好的緩沖性,進液 pH 的異常短期內不會引起根際 pH 的劇烈波動。巖棉栽培下,定植后其回液 pH 偏高,且持續時間長。
配方方面,根據植株對離子的吸收量不同, 分為生理酸性鹽與生理堿性鹽。以 NO3- 為例, 當植株吸收 1 mol 的NO3- 后,根系會釋放 1 mol 的 OH- ,導致根際 pH 升高,而當根系吸收 NH4 +后,會釋放同等濃度的 H+ ,導致根際 pH 降低。因此,硝酸鹽是生理堿性鹽,而銨鹽則是生理酸性鹽。一般硫酸鉀、硝酸銨鈣、硫酸銨為生理酸性肥,硝酸鉀、硝酸鈣等為生理堿性鹽,而硝酸銨則是中性鹽。回液率對根際 pH 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根際營養液的沖洗, 由于根際離子濃度的不均勻而導致根際 pH 的 異常。
根 際 pH 異常時的調整措施:①首先檢查 進液 pH 是否處于合理范圍;②當使用含有較 多碳酸根的水質時,如井水,筆者曾發現,進 液 pH 正常,但當日結束灌溉后,對進液進行 pH 檢查,發現其 pH 有升高,經分析,其可能 的原因是 HCO3 -的緩沖,導致 pH 有升高,因此使用井水作為灌溉水源時,建議使用硝酸作為調節劑;③當使用巖棉作為種植基質時,定 植前期其回液 pH 長時間偏高,在這種情況下,則應適當降低進液 pH 在 5.2~5.5,同時,增加生理酸性鹽的用量,使用硝酸銨鈣替代硝酸鈣、 使用硫酸鉀替代硝酸鉀,應注意的事,NH4 + 的 用量不超過配方中總 N 的 1/10,例如當進液總N 濃度(NO3- +NH4 + ) 為 20 mmol /L 時,NH4 +濃度不超過 2 mmol /L,同時可采用硫酸鉀替代硝酸鉀,但應注意灌溉進液中 SO4 2-濃度不建議超出 6~8 mmol/ L;④回液率方面,與晴天中午階段,增加每次灌溉量并對基質進行沖洗,尤其是使用巖棉種植時,使用生理酸 性鹽無法短時間內快速將根際 pH 調整下來,因此應增加灌溉量以盡快的將根際 pH 調整到 合理范圍。
總結
根際EC 與 pH于合理范圍內是確保番茄植株根系對水與肥正常吸收的前提,其值異常會導致植株缺素、水平衡失衡(缺水脅迫 / 自由水過多)、燒根(高 EC 與低 pH)等問題,由于根際 EC 與 pH 異常導致植株異常具有延遲性,因此問題一旦發生, 即表示根際 EC 與 pH 異常已經發生多日,且植株恢復正常的過程也需要時間,這直接影響了產量與質量,因此,每日檢測進液、回液的EC與 pH 至關重要。
下一條: 黃瓜的無土栽培有哪些技術要點? | 上一條: 無土栽培知多少 |